31省份经济三季报出炉,上海、北京跌出前十
2021-10-31 09:38:45阅读()互联网10月30日,西藏前三季度GDP数据公布。至此,31省份2021年前三季度“成绩单”均已出炉。
经济稳定恢复态势延续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广东、江苏、山东继续稳居前三。前三季度,广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8009.86亿元,江苏、山东分别为84895.7亿元和60439.2亿元。浙江、河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超过了5万亿元和4万亿元,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还包括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和上海等地。
湖北、海南、北京、浙江、山西、江苏、安徽、江西、重庆、山东、上海11个省份同比增速跑赢或持平于全国9.8%的增速。其中,东部地区省份6个,中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1个。

在四大板块中,中部地区表现抢眼。前三季度,湖北省以18.7%的同比增速继续居首,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731.56亿元。湖北省统计局党组成员、总统计师叶福生表示,今年以来,湖北经济全面稳定恢复快速增长,一季度“高开高走”,二季度“半程精彩”,三季度“加压企稳”,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前三季度,山西同比增长10.5%,安徽、江西同比增速均为10.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湖南、河南同比分别增长8.9%和7.1%。
东部地区恢复势头向好,海南同比增长12.8%,增速仅次于湖北,北京、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分别同比增长10.7%、10.6%、10.2%、9.9%、9.8%,高于或持平于全国平均增速。西部地区中,重庆同比增长9.9%,四川、广西分别同比增长9.3%、9.0%,内蒙古、陕西、青海同比增速分别为7.8%、7.0%和6.7%。东北三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分别同比增长8.0%、7.8%和7.4%。
进入三季度以后,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国内部分地区受到疫情汛情的多重冲击,叠加去年同期基数抬升影响,各地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速有所放缓,呈现逐季回落态势。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前三季度,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重点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市工业生产增势良好,高端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前三季度,北京市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3.3倍,两年平均增长1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1.1%,两年平均增长18.9%。今年以来,内蒙古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始终高于35%,贡献率达73.3%。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上海市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五型经济”加快发展,前三季度金融业、批发零售业、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10.7%、12.5%,合计拉动全市GDP增长3.7个百分点。山西省工业新动能增势强劲,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中,非煤工业增长17.3%,明显快于煤炭工业。
新产业新产品较快增长,新兴动能不断累积。江苏省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倍以上,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锂离子电池、传感器等产品分别增长72%、48.4%、59%和32.4%。江西省电子计算机整机、充电桩、工业机器人、稀土磁性材料产量分别增长188.6%、140.8%、102.9%、66.8%。湖南省集成电路产量增长83.2%,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增长12.7倍,锂离子电池增长57.4%。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攀升、疫情汛情冲击、能源供应偏紧、芯片等重要生产资料不足等情况,对经济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对此,各地积极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例如,天津市加快弥补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市场紧缺的集成电路、金属集装箱产量分别增长70.0%和1.7倍。青海省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运行指导和跟踪服务,多措并举加强要素保障,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内外需求总体稳定
今年以来,各地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需求结构持续改善,投资消费稳定恢复。
消费方面,升级类消费较快增长,线上消费持续活跃。前三季度,天津新能源汽车、金银珠宝零售额增速均超过50%。山西省限额以上网络零售额增长1.2倍,新能源汽车、可穿戴智能设备和智能手机零售额分别增长140.1%、149.3%和22.5%。海南省离岛免税品销售额翻倍增长,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0个百分点。北京市居民消费持续回暖,食品烟酒、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四类消费支出绝对额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投资方面,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江苏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7.3%,增速高于全部投资20.6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9个百分点;山东省“四新”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2.3%,两年平均增长14.1%,占全部投资比重提高到50.2%;安徽省教育、卫生社会工作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均在30%以上;青海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1.7倍。
民间投资活力显现。前三季度,江西省民间投资增长18.8%,占全部投资的66.6%,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88.4%;湖北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6.8%,占全省投资比重达62.1%,分别比上年同期和2019年同期提高2.0个和1.3个百分点。
多地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前三季度,安徽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34.6%,主要出口产品中,液晶显示板出口增长2.2倍,汽车出口增长1.7倍;四川省9月份进出口、出口、进口值均创月度历史新高。
在经济持续恢复的同时,各地物价运行总体平稳,就业民生得到较好保障。比如,前三季度,湖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6.22万人,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湖南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近七成,住房保障、教育、城乡社区财政支出分别增长8.4%、6.5%和4.3%。
前三季度经济稳步恢复、质量提升,为全年经济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四季度“收官之战”如何发力?多省份相关人士表示,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不稳固、不均衡,经济平稳运行态势仍需加强巩固。四川省统计局总统计师蒋勇表示,要紧抓疫情防控不放松、强化要素保障、稳定生猪生产、多措并举增强消费内生动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湖南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黎雁南表示,将着力稳定产业增长,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有效释放消费潜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持续恢复、稳中向好和高质量发展。
广东、江苏进“8万亿俱乐部”
从经济总量来看,前三季度,GDP前十省份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

2020年同期,GDP前十名次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南、湖北、安徽。观察发现,虽然前十省份名称未发生改变,但是在2021年前三季度,湖北GDP总量反超湖南跻身第八名。
具体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广东、江苏GDP首次超8万亿,跻身“8万亿俱乐部”。山东、浙江、河南经济总量也都进一步提升,分别首次超6万亿、5万亿、4万亿。
广东、江苏稳坐冠亚军宝座,前三季度GDP分别为88009.86亿元、84895.7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对比2020年同期数据发现,广东、江苏经济总量差距减小。两省GDP差距从2020年同期的4588.3亿元,进一步缩小至今年前三季度的3204.16亿元。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广东与江苏一直位于中国经济总量第一梯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在恢复发展方面表现良好,其他省份对于广东、江苏威胁不大。
谈到前三季度江苏与广东GDP总量差距缩小,苏剑认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较均衡,制造业强大,发展迅速。江苏依托长三角城市圈,强化与上海、浙江的产业互补,自身产业结构升级较快,经济得到稳定增长。
10省份增速跑赢全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

从GDP增速来看,31省份中,湖北、海南、北京、浙江、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重庆等10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超过了全国增速,上海GDP增速与全国持平。
其中,湖北以18.7%的增速遥遥领先,海南增速12.8%紧随其后,北京增速10.7%居第三。
苏剑指出,今年前三季度,湖北GDP年增速居首位,主要因为2020年疫情冲击较严重,基数相对较低。海南则得益于海南自贸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以及免税经济对于消费的有力支撑。北京主要依靠重点行业和新经济集中发力,北京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7%。
值得注意的是,前三季度,GDP经济总量位居前五的河南省在增速方面接近倒数。
对此,河南省统计局解释称,三季度以来,严重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经济产生了较大冲击,全省经济运行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考验,同时受上年基数逐步抬高影响,主要指标增速出现不同程度回落。
河南省统计局表示,无论是洪灾还是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影响都是短期的、也是外在的,长期积累的比较优势没有变化、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发展的韧性、动力、活力依然较强。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山东新途径教育(https://www.sdxtjzj.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