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基常识考点汇总400篇——“两个结合”
2024-03-28 23:26:56阅读()2024年公基常识考点汇总400篇——“两个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两个结合”是新征程上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理论指导,是扎实推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新途径教育
做好“两个结合”,需要始终坚守两个“脉”,一个是“魂脉”,即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一个是“根脉”,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魂脉”和“根脉”都不能脱离站立的大地,这就是“立足点”和“出发点”,即当代中国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踏上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握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这个“一体两面”关系,就把握住了“两个结合”的本质特征新途径教育。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新途径教育。
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
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山东新途径教育(https://www.sdxtjzj.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