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全方案》时代楷模;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2024-04-26 14:06:40阅读()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
2020 年7 月3 日,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不畏艰险
1996年以来,“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方针,主动扛起单向对口帮扶宁夏脱贫攻坚的历史使命,11批180 余名福建挂职干部接力攀登,2000 余名支教支医支农工作队员、专家院士、西部计划志愿者敢于牺牲,与宁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帮扶的“闽宁模式”,缚住贫困苍龙。
无私奉献
1996 年9 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
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因此,远隔千山万水的闽宁两省区结下了不解之谜,一批批带着海风和温暖的福建援宁人,从闽江水畔来到六盘山下。
福建闽宁办常委副主任林月婵先后40 多次来到宁夏,“移民吊庄”、招商引资、援建学校......福建援宁的多个项目,都有她的心血。如今,她手机里存储的号码,宁夏的最多。
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民兄弟忘不了一位林教授。被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1997 年带着6 箱草种来到宁夏,与贫困群众同吃住,手把手、面对面推广菌草种植技术。如今,富了武夷山农民的菌菇也在六盘山旺盛生长,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闽宁草”“幸福草”。
有位名叫李丹的年轻姑娘,曾像一颗美丽的流星划过西海固,印在了宁夏固原市隆德县不少学子的心里。2006 年秋天,身为独生女的李丹瞒着父母,离开刚工作两年的福州市第十八中学,赴隆德县第二中学支教。翻山越岭走访贫困学生,自掏腰包为学生添置生活用品的她,在支教期满回到福建后,被确诊为白血病。在生命的尽头,仍惦记着自己资助的两个贫困学生的她告诉家人,如果没办法治了,就不要浪费钱了,用来帮助别人吧。
坚韧不拔
(扶贫事例)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李仲福把“家”搬到了西海固:2016 年他来宁挂职,妻子陈莹主动请缨赴宁夏支教,一同前来的还有年仅11 岁的儿子。如今,李仲福推动建设的宁夏六盘山特产馆已在福州市多地开花,将宁夏特色农产品销得更远;陈莹牵线在固原市第五中学设立的“船政班”,让更多贫困学生得到“海风”滋润。
(扶贫事例)牵头实施自来水提升工程,让4.5 万群众喝上健康水;数十次奔波于北京、福建,促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与隆德县医院结对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从县域经济百强县福建闽侯县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宁夏隆德挂职的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樊学双,2018 年工作期满后,毅然选择接着再干两年。
如今,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已从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
一支庞大的闽商队伍不仅在宁夏闯出一片天,还走出了一条“造血”式扶贫路。18 岁揣着借来的3000 元北上银川的黄添进,如今已是宁夏著名企业家,他投资1 亿多元建设的一家现代化食品加工厂,带动不少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曾仲明投资3800 万元种植食用菌,让贫困户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潘文贤在隆德专门定制了工艺简单的人造花生产线,为上百名残疾人提供岗位......截至2019 年底,已有5700 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 万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
初心不渝
山海携手,见证新蝶变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24 年来,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等的奋力推动下,闽宁两省区20多个省级部门、80多个县级部门互学互助,101 对乡镇、110 对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形成“携手奔小康”的强大动力;积极争取结对帮扶项目,建设160 个闽宁示范村,新(扩)建学校236 所,资助贫困学生9 万多名,援建妇幼保健院、医护培训中心等卫生项目323个,帮助宁夏培训教师近万名......一个个跃动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活改变,是一座座村庄的美丽蝶变。
初心不渝,奋斗依旧。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24 年的接续奋斗下,“闽宁”二字,在宁夏大地镌刻下一个个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的成果已俯拾即是。
山与海的“化学反应”还在继续。悠悠闽江,必将见证新时代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新篇章;巍巍六盘,必将见证西海固全面脱贫的历史性时刻。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部分数据为山东新途径教育(https://www.sdxtjzj.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