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全方案》科技工作;吃苦耐劳

2024-04-07 10:27:44阅读()

吃苦耐劳

冬日的戈壁滩深处,一望无垠、寒风凛冽;夏日的荒漠,每一粒沙子都蒸腾着热气;深夜的研究室灯火通明,装配车间马达轰鸣......特殊的试验要求和繁重的研制任务,使得艰苦的工作环境成为航天人的“标配”,夜以继日的工作成为航天人的常态。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魔鬼城”罗布泊和海拔5000 米以上的“生命禁区”,都印刻着他们的足迹;每一个深夜里,都有他们辛劳的身影。山东新途径教育官网

1998 年1 月5 日,由14 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我国第一个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等待他们的,是长达5 年的艰苦训练。在基础理论学习阶段,航天员要学58 门课程、3000 多个学时。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杨利伟连续两年多几乎没在晚上12 点钟之前睡过觉。为了解困,他特意准备了一个特大号的杯子,里面泡满浓茶,熬不住就喝两口。山东新途径教育官网

进行号称“魔鬼训练”的超重耐力训练时,离心机以每小时100 千米的速度旋转,人坐在里面要承受8 个大气压的压力,相当于8 个人压在自己身上,整个过程令人头晕目眩、呼吸困难,面部肌肉都被拉扯变了形......对于受训的航天员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山东新途径教育官网

训练时,航天员手边有一个红色的按钮,一旦感觉自己坚持不住了,只要按下这个按钮,训练马上就会终止。然而却没有一名航天员主动按下过这个按钮。多年以后,杨利伟在书中写道:“当一件事儿坚持到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就接近成功了。”

执行神舟十号任务的航天员张晓光曾说,“我用15 年的训练换来了太空当中15 天的飞行。”在进入太空前,航天员都需要在地面进行超常人耐受力的高强度专门训练,低压缺氧训练,72 小时隔离的抗疲劳试验......每一次的训练都是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极限发出挑战,并持续好多年,只要没有退役训练就不会停止。山东新途径教育官网

早年被派往俄罗斯加加林中心学习的教员,在北极的零下52 度环境中参加生存训练,还坚持将仅有的一点点口粮节约回来,为的是研究航天食品的构成,为此每个人的体重都降低了几公斤。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但忘我的付出,聚力的拼搏,正是中国航天人特别能攻关的力量。


扫一扫,手机继续看
特别声明:文章多为招考官网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
部分数据为山东新途径教育(https://www.sdxtjzj.cn/)收集整理,转载或复制请注明出处!